在全球疫情影響之下,世界各地運動賽事都受到影響,甚至連東京奧運都被迫延期、NBA賽季打到現在還沒打完(當然NBA問題不僅是疫情),臺灣在優異的防疫工作下,運動員得以在五月起陸續展開賽事,今年六月於台東活水湖舉辦的鐵人三項國手選拔賽,選出了近20名年齡介於16~22歲的具潛力、優秀選手,原訂海外參賽計畫雖然無法成行,但在中華民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規劃下,這群培訓選手在八月初齊聚花蓮,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優秀、具潛力培訓移地訓練。
環境宜人 醉心訓練
東台灣單純且環境宜人,選擇以國立東華大學為訓練基地,校內的標準泳池、田徑場及乾淨、明亮的校內居住空間,讓選手可以專心投入在訓練當中,「幅員遼闊」的校內佔地,甚至可以在校內進行大部分的自行車技術訓練。
(東華大學碩大的校地、優美的環境,光是在校園內就能進行完整的三項訓練。)
除了校內優美的環境,離開美麗校園,東海岸台11濱海公路平坦的路線,搭配以及193縣道複合上下變化的自行車訓練場域,也讓選手既能安全在道路進行訓練,也能享受多元、不偏食的路線風格。
(台11線的濱海平路段,搭配起伏交織的193縣道,勾勒出不挑食的自行車訓練路線。)
訓練核心價值 - 技術先決 精神至上
訓練環境和宜之外,這一次的教練團組成,也和過往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長期擔任鐵人三項培訓計畫總教練的魏振展、劉大偉教練,更借重深耕游泳選手培育的花蓮國風國中張育銘教練,以及國內三項技術研究專精的徐國峰教練,一週兩次的訓練指導,分工極為細緻,帶給選手更精密的技術訓練內容。很榮幸作者阿耕本次也受到徵招,擔任這次移地訓練助理教練職。
疫情影響之下,不僅改變了出賽計畫,也讓這一次訓練營的核心價值有所改變,過去訓練營總強調「多高的訓練強度」、「吃下多少訓練內容」,然而因為沒有大型目標賽事,教練團重新思考「在訓練營結束,選手們到底能帶回哪些收穫回家」。一個月的高強度訓練,或許可以讓選手們的運動表現、體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回去之後卻可能煙消雲散,因此魏振展總教練決定以技術為本質,讓選手在一個月的訓練過程中,累積對於技術的認知,內化為未來訓練的武器!
游泳 - 張育銘教練:一切動作的提升 從去蕪存菁開始
「蹬牆出發,手置體側放鬆踢水到15公尺處」這樣非常非常基礎的訓練在一個月集訓期間,被張教練大量放入課表當中,時常一做就是一小時,基礎到選手甚至一度懷疑現在真的是國家隊培訓嗎?然而當移地訓練劃下句點,沒有人對於這些訓練內容有所顧忌!
張教練在游泳長距離項目當中培育出無數的好手,更擁有全國紀錄,即便帶領選手層級已經是國內首屈一指,張教練仍堅持基礎技術訓練的內容,教練認為在複雜的游泳動作當中,有時很難察覺細微動作需要修正的地方,選手在複雜的划手、踢腿當中,可能用代償、錯誤的方式去彌補動作缺失,這樣的問題可能造成選手在進步過程中的瓶頸,藉由簡單的動作,去觀察選手的放鬆狀態、動作正確性,遠比複雜的技術訓練動作來的直觀!
跑步 - 徐國峰教練:溫柔對待自己 技術才會油然而生
國峰教練非常在意選手們訓練時處於舒服的狀態,為此特別將訓練時間從早上六點提早至五點,避免豔陽下的不適,無法聚焦在訓練內容當中。教練在室內課特別補充說明「技術只有在舒服的環境才能發展完全」,不管是生理或是心理的緊張,都會因為緊繃而無法體會。
(為了有更舒適的訓練狀態,跑步訓練總是比太陽還早上工。)
和張教練有異曲同工之妙,國峰教練在訓練上也拆解了複雜的跑步動作,從身體姿態、平衡到肩部與頭部的搭配,地面延伸到頭部,利用各種小小的動作改變,讓選手感受重量在不同姿態下的壓力變化,在跑步過程不完全依賴配速,而是體感和呼吸的體驗,讓選手更專注在自我本身,而不是被動的跑動!
自行車 - 作者阿耕:減少煞車 解讀集團
自行車項目主要由作者擔任教練,考量ITU及亞、奧運的賽事項目有非常多的過彎,加上集團性質的競賽模式,四週期間從個人基礎開始,進階到輪車技巧,最後以利用長距離戶外訓練,進行集團的實戰訓練。個人基礎從控車、過彎及踩踏技巧開始,接著鍊狀輪車、集團分析,戶外實戰的訓練當中讓大家了解到不同地形、風向以及集團組成的模擬,希望可以在每個小細節節省更多體力。
(從訓練台上踩踏技巧訓練,到控車、集團接觸,最後實際上路進行集團的逃脫、追趕訓練,讓選手學習如何在騎乘中盡可能節省體力。)
總教練魏振展:提升外在表現 創造內在強健
除了運動競技舞台的能力、技術提升,這次訓練營振展教練也帶入非常多內心層面的課程,包含國峰教練的室內運動心理課程,以及作者阿耕在運動員生涯規劃的分享,雖然時間不像在技能訓練上的佔比那麼多,但也都是希望能帶給選手更深一層的思考空間。
(室內講座課程的規劃,或許不會在運動場上有直接的呈現,卻能讓選手有更深度的思考空間。)
選手能力評估
檢測當然是評估選手能力的最佳方式,在這次移地訓練開始初期及訓練尾聲,都安排了奧運半程距離的練習賽,前後測的結果,不僅冠軍選手大大消去了4分鐘的完賽時間(1小時06分to1小時02分),且所有選手都有顯著的進步,其中在各項的主觀體感也都大幅提升,若回顧過去一個月的訓練內容,幾乎沒有上強度、大訓練量,成果相當令人滿意。
後記
鐵人三項自2000成為奧運項目後,正面且富有挑戰性的特徵,讓參與人口不斷成長。臺灣在這樣的全球趨勢下,也沒有缺席,近五年來平均每年超過20場大大小小的三項賽事在全台各地綻放,更讓鐵人三項幾個知名的國際品牌都進駐落地,從公路到越野、從海平面到氧氣稀薄的三千公尺高山,完全展現台灣適合發展鐵人三項運動的特質!
(四大三項賽事國際品牌都進駐台灣,足以感受到台灣適合發展三項全能運動的特質!
Photo by Formosa Xtreme Triathlon、XTERRA TW、IRONMAN TW、Challenge TW)
賽事越來越精彩,投入民眾也越來越多,但台灣選手在鐵人三項領域的發展,卻好像有一股無形的阻力擋在前方,即便雅加達亞運當中男子選手張團畯拿下歷史最佳的第五名,女子選手方面張綺文、郭家齊也成為台灣首次完成奧運測試賽選手,仍然可以發現台灣鐵人三項選手世代斷層的問題,即便有優異選手的產生,後續的傳承、接續仍備受挑戰!
這些問題背後是複雜的,「過度推崇超長距離賽事」、「沒有學生層級的大型運動賽會」等,都是鐵人三項推廣的阻力,但在這樣的困境當中,仍然有很多的可能性和機會,這也是培訓計畫推使著不同背景的教練得以齊聚一堂互相交流,產生的另一項附加價值!
(選手需要訓練,教練當然也必須提升,藉由移地訓練的感召,眾教練得以齊聚交流。)
作者很榮幸能在此次接受徵招成為訓練營教練團之一,也在這次訓練營有很大的提升,不管是在教學指導方面,或是對於基層運動的推展方面,能夠讓不同背景的教練彼此交流,大大提升了領域的多元性與新思路。當然我們更期待,在不久的未來,這群潛力綻放在賽場和臺灣運動領域當中!
(期望這次的移地訓練,能成為這些選手心中的那顆明星,推敲出前方的道路。)
2020鐵人三項具潛力、優秀選手培訓計畫 隨記
教練團
總教練:魏振展教練(臺北市立大學水上系)
游泳教練:張育銘教練(國風國中)
路跑教練:徐國峰教練
指導教練:劉大偉教練
助理教練:許元耕教練
培訓選手群
U23 - 李崇翊 | 林耕玫 | 陳世銘 |李典陽 | 黃瑜 | 吳旻涓 | 陳廷毓 | 陳恩惠 | 馮羿錡
U19 -江典祐 | 胡庭勻 | 穆昕宜 | 楊逸庠 | 張柏昌 | 謝巧熏 | 陳珮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