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

「鐵人三項」賽事表現品質檢視清單

$
0
0
有別於長距離鐵人三項選手,多數一年聚焦2~3場重要賽事,可以把週期和整個賽事規劃聚焦在重點賽事上,奧運系統的鐵人選手除了要在重要比賽當中競爭頒獎台,想參與世錦賽甚至是奧運等賽事,也需要長期、穩定累積足夠的積分,綜觀之下更像是網球賽事中個人世界排名,扣除獨角獸級別的大物選手,多數選手都必須在「穩定表現」和「成績進展」之中找到平衡,甚至面臨低潮時學習如何維持穩定表現。 2024年開始,我們深耕運動育成的選手慢慢從青年鐵人三項的半程賽事,投身菁英組全程的515賽場,加上疫情的外在變因消失,光是4~5月就迎來了亞洲盃、亞錦賽和世界盃等高階賽事接連挑戰,五週當中要完成四場高層級的515鐵人賽事,對這些國際賽新手來說真是困難的挑戰! 在成都世界盃賽前唱名等待區的江典祐,可以感受到心情的緊繃 無論是我還是選手本身,早在參賽賽事之前,就已經很明確知道主要的目標是從賽事中學習,並且在過程中觀察其他選手,藉此累積那些在疫情期間沒有機會獲得的經驗。然而一場場賽事都是中後段進入終點,就算跑出分段最佳、超過自己過往的紀錄,擺在眼前的「Results」仍然像一次次信心打擊的重擊。不禁讓我思考,除了說加油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們更實際感受到自己的表現其實仍然在對的軌道上! 從棒球當中找到方法 早期先發投手會以「完成6局以上投球,自責分在3分以內」稱為優質先發(QS - Quality Start)。後來名人堂投手Nolan Ryan更以「先發7局以上,且單場自責分3分以內」提出「高優質先發」的想法,但我們也知道,棒球不是只比誰掉得分少,而是誰得分多,即便投出一場「高優質先發」,也可能是當天的敗戰投手,但至少對投手端來說,可以不單純以勝敗論英雄,隨著數據棒球的演進,這類型不被勝負左右投手價值的進階數據也越來越多! 那如果在鐵人三項當中,可以有一個方式讓選手知道自己表現是好的,是否能對這些養成階段的選手更有幫助?不會單純因為賽事成績不如預期就覺得自己表現很差勁,也不會養成「柿子挑軟的、賽事只選會贏的」的風氣? 今年棒球Podcast元老級節目「Hito大聯盟」加入了子節目「航海日誌」,節目當中海盜隊翻譯Haagen透過聲音紀錄每天在小聯盟工作或是生活的大小事。其中在第十一週的紀錄當中,說到台灣選手鄭宗哲本季季初的低潮,打擊率相對低迷,因此團隊為他建立了「五之二理論」的建議,希望藉此更專注在每一次上打擊區的品質,而不是最終結果。 這裡插播一下那次分享之後,宗哲在Vamos節目的訪談: 「五之二理論」當中的幾個目標包含了「擊球點要在前面」、「用掉投手七顆以上投球」、「打席中不追打壞球」、「擊球初速95英里以上」等等。每一場比賽當中若可以做到目標清單的其中兩點,即便帳面數據不佳,也不用灰心喪志。仔細一看你可能會發現,即便有達成這些內容,結果也可能不是安打,甚至可能因為打得太強勁以雙殺做收,但若長期可以保持這樣的擊球品質、打擊狀態,仍然可以確保選手往正向發展! 奧運系統鐵人選手的檢視清單 這不禁讓我想到若我們可以釐清奧運距離鐵人賽當中的重要元素,那也許選手可以更專注在自己的表現上,而不是帳面成績!最終我列出了十點檢視清單,希望選手們在比賽過後透過這些環節的檢討,確定自己是否表現符合自己預期,當然也找出需要修正的地方: 轉換區是否一切放置合宜? 奧運系統的賽事,常常是兩秒轉換落差就差一個集團的詭譎,放置器材的正確完全影響了轉換流程的進行!賽後檢視轉換區的放置,也作為下一場賽事是否做修正的依據。 全場轉換過程是否流暢? 轉換的細節非常多,置物籃投擲準確、穿脫防寒衣、戴安全帽、推車、上下車等等,每一個細節都影響節奏,甚至小失誤會造成罰時,流暢與否對奧運距離賽事極為重要! 所有硬體器材是否全程正常? 有些夥伴會覺得機械故障是運氣,但其實80%的機械故障都可以在賽前的檢整和保養中避免,一場沒有機械故障的比賽,絕對是直得追求的目標。 延伸分享:市民選手也可以做到的轉換區提升技巧 補給策略制定是否得宜?(包含賽前) 補給的影響對耐力運動極為重要,不僅是賽中的補給時間點、內容物,賽前一週開始的進食時策略都會影響比賽當天的狀態。 游泳出發是否能按照自己的預設節奏 游泳能力本身可能有優劣之分,但比賽過程中,能否掌握自己的節奏非常重要,許多選手可能在陸上項目表現突出,但開賽就被高速一波帶走,導致後段無法在自己掌握的狀態進行。 上岸後的單車段是否馬上加入集團或維持功率 奧運系統鐵人從游泳上岸到單車段的前5公里極為重要,這大概10~15分鐘左右的時間,可能一閃神就丟失掉游泳階段的努力,不管是項目轉換能力上,或是緊咬集團的騎乘節奏掌握,都在比賽當中影響重大。 是否在單車段有效輸出? 奧運系統菁英組賽事開放跟車,對於集團狀況的判斷及整合能力更加考驗,能不能在這樣的賽事中判斷適合進攻時間、追擊該追擊的人,把輸出瓦數用在該用的地方,而不是狂衝猛送到下車步兵,對奧運系統賽事極為重要。 下車是否能馬上跑進自己期望的節奏? 與「游>騎」概念相同,能不能下車之後就馬上進入到比賽節奏,也是許多選手到了賽事中後段的罩門,這除了考驗選手項目轉換能力,也包含了在前面騎乘段的策略、騎乘尾聲是否開始調適節奏有關。 跑步總成績與對應距離單跑8%以內差異。 單純跑5K、10K的感受和鐵人賽跑步完全是兩個世界,若能在最終跑出盡可能接近的成績,絕對鐵人訓練的重要方向,在此我們以8%為參考,但假設是頂尖的選手,兩者差異可能更小。 例:單跑10K 40分,515賽事10K跑步應該在43分12秒以內。 有沒有從本次賽事過程中學到一個以上的技巧! 從每一次過程學習極為重要,尤其對於養成階段,透過賽事前中後的觀察去學習其他選手在不同環節的技巧,都將成為下一次賽事的武器。 棒球要面對高失敗率 鐵人講求低犯錯 雖然這個檢視清單的想法來自棒球,但棒球和鐵人三項畢竟是完全不同概念。在棒球的世界,打者十次打擊若都能有三支安打,已經是聯盟頂尖,因此前面所說的「五之二理論」非常適合棒球。然而鐵人三項等耐力運動選手在面對賽事,若想要有好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低失誤率」,因此要避免所有小失誤的產生。在清單的十項當中,每場比賽至少要達成七項,才能算是一場「有品質」的比賽! 綺文在賽前的專注,常常會進入到一種「零的領域」,甚至讓人不敢靠近! 後記 清單的列出,除了是賽後的檢視,更重要的是幫助選手主動打開感官,去感受賽事、感受自己,若能夠把這些細節放在心裡,自我認知勢必能更加提升。阿耕所列出的十點,主要還是針對奧運系統的短距離、可跟車鐵人三項賽事,同時奧運系統一年的參賽場次也較多,和長距離所思考的面向有所差異,也許讀者也可以針對自己參與的長距離鐵人三項,找到屬於自己的賽事品質檢視清單。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