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

「鐵人賽事」主打個人挑戰的鐵人三項 也能因為眾人的堆積而耀眼

$
0
0
110年全國運動會鐵人三項賽事在10/18的混合接力結束後畫下句點,阿耕除了現場紀錄賽事的精彩畫面,和沒能到現場的愛好者們分享。雖然戶籍設立在台北市,也代表台北市出賽越野賽,但已經當了四屆的彰化縣隊鐵粉,甚至曾經同時是台北市選手又是彰化縣教練,還讓承辦人員專程打電話來問說「齁!你又是台北市選手、又是彰化縣教練,那ㄟ加熬啦~(台)」(啊是干你屁事?) (觀看全運個人賽賽事精華紀錄) 關注彰化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太太雅喬,正是彰化縣隊的成員,也因此陸續贊助、支持了幾位基層國高中選手,好幾位選手也陸續大學畢業。而在今年的全運會當中,最終彰化縣以和過去三屆完全相同的陣容、相同的棒次安排,在混合接力項目拿下全運會銀牌! 其實彰化縣不是一支很強、實力平均的隊伍,每屆其實也都遇到很多狀況,甚至今年這「不動四番」以平均最高齡之姿參賽,這還只是選手方面。相較於主要競爭縣市,在地方上形同虛設的委員會、沒有明確的在地俱樂部、沒有校隊,甚至有時候青少年選手練鐵人還會被教練尻洗,從各種跡象都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具備衝擊力的縣市代表隊! 但我想真正讓這支隊伍最終能站上頒獎台,是所有團隊成員的心!無私奉獻的大學長協助繁雜的前期報名,在每一屆團隊都希望能夠更完整;已經有經濟或社會影響力的夥伴盡可能拿出各自手邊的硬體或是訓練資源;遇到問題時大家願意把話攤開來講,討論並解決問題;同時這個團體中的所有人不斷試圖讓新世代的選手有更多機會和發展性。 在今年的全運之前,彰化縣「有意願」參與賽事的選手就有五位男生、三位女生,女子選手剛好落在全運縣市出賽上限,但在男子選手方面就必須經過一番挑選、競爭,才能決定出賽陣容。已經累積三面混合接力項目銅牌的彰化縣,當然是希望可以在奪牌可能性較高的項目優先考量,因此初期的討論都以「進行混合接力距離選拔」為基礎,海選表現最佳的選手出賽,再去考慮個人項目。 然而陣中的年輕選手拋出了議題「是不是應該讓已達標全程的選手優先獲得出賽」再來考慮,這樣的提議其實非常合理,畢竟以個人選手努力達成參賽門檻,本應該優先保留出賽機會。然而在這樣的決策改變,就讓最後一個男子出賽名額,變成三搶一的激烈局面,同時也可能改變過去三屆奪牌陣容,這其中也包含了從鐵人三項首次成為全運項目就出賽的元老級選手楊志祥! 如果你有在聽志祥的Podcast,應該可以感受到他的不安定感! 單項委員會並沒有提供代表隊任何實質幫助,僅靠著自發參與的領隊、教練協調測驗賽場地,選手們準備器材,家長們協助計時和現場動線控管,就這樣看似土炮但其實非常細膩的選拔,分別進行了第一階段參賽選拔以及第二階段混合接力出賽陣容選拔。 而在本屆彰化縣所推出的陣容,最終並沒有真的在個人賽拿下獎牌,兩位年輕選手吳旻涓及陳廷毓分別以第七名作收。如果回到選拔時的討論,或許會覺得「何必花那麼多時間討論」,但其實團隊夥伴都很高興,年輕選手真正有機會親自嘗試,以對戰的方式檢視與目前最頂尖選手的差異,也因此讓他們在未來能夠更往上成長! 在這樣的討論和激盪之間,除了是為了選出最好的陣容,也更讓我們學會停下來去思考「發展是長遠的」。長遠發展聽起來很政治正確,也符合社會期待,但當奪牌與落選之間,你就是當事人,很多選擇都變得困難。很多的縣市、運動項目可能都把當下能獲得的獎牌、名次放在最前面,才去討論其他可能性,但也許幸運的彰化夥伴,因為沒有框架,反而更能以選手先決的出發點,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鐵人三項]四屆全運會的心境轉折 很多人在面對問題時,會抱怨體制、抱怨資源分配不均,我們當然可以試著去突破它、爭取它。但隨著阿耕投入越來越多時間與精力在第一現場時,更能確定的是「沒有什麼法規的制定、資源的獲得,會比更多人真正的關注、投入、了解、參與該領域來的更有用!」 本屆這支奪牌隊伍,看起來是四個人在場上努力1小時43分34秒,但其實是眾人將近八年的努力走向這一階,下一屆還會不會是這個陣容、會不會奪牌誰也不知道,但故事還在繼續,讓我們成為閱讀故事的人! 110年全國運動會 彰化縣鐵人三項代表隊 領隊:巫佳才 教練:王升汎 教練:林貞錡 團隊混合接力 銀牌 許雅喬 / 吳承泰/ 黃瑜 / 楊志祥 男子個人賽 吳承泰第六名 陳廷毓 第七名 女子個人賽 吳旻涓 第七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8

Trending Articles